
| 講師 | 林瑛祥 | |||
| 課程編號 | 1142A2001 | |||
| 招生人數 | 30人 | |||
| 招生狀態 | 停招 | |||
| 課程介紹 | 通過一種結構化、系統化的思維方式,幫助學員解決創新過程中的矛盾,並且借助學員生活工作背景中已有的知識和技術,實現技術創新。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多種行業和領域,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從而提高整體的創新能力。 | |||
| 學分費 | 2學分,2000元 | |||
| 雜費一 | 0 | |||
| 雜費二 | 0 | |||
| 雜費三 | 0 | |||
| 保證金 | 無 | |||
| 其他費用一 | 報名費:150元 N | |||
| 其他費用二 (材料費用) | 無 | |||
| 上課時間 | 2025-09-02 星期二 19:00~20:40 | |||
| 上課地點 | 神農大樓【興大附農神農大樓2樓】 | |||
| 社大電話 | 04-22808547 | |||
| 課程內容 | ||||
| 第一週 | 教導學員如何以人為中心,通過理解用戶需求、定義問題、創意發想、原型設計及測試反饋的循環過程,來解決複雜問題。學員將學習如何發現創新機會,並將創意轉化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促進產品設計、服務創新及業務優化。 | |||
| 第二週 | 在激發學員的創意潛力,結合左腦的邏輯分析與右腦的直覺與想像力。通過多樣的思維訓練,學員將學會如何在解決問題時,融合理性與感性思維,提升創新能力,並應用於產品設計、商業模式與日常挑戰的創新解決方案。 | |||
| 第三週 | 幫助學員掌握創意思維和創新方法,學習如何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發掘新機會。課程涵蓋創意發想、問題解決技巧、原型設計與測試等,旨在提升學員的創新能力,並運用在產品設計、服務創新及業務策略中,促進持續的成長與競爭力。 | |||
| 第四週 | TRIZ(發明問題解決理論)是一種系統化的創新方法,通過分析技術矛盾與創新原則來解決問題。它基於大量專利分析,提供40條發明原則、矛盾矩陣等工具,幫助學員突破思維框架,提升創新能力,廣泛應用於技術設計、產品開發及業務創新。 | |||
| 第五週 | 功能分析是一種系統化方法,用於識別產品或服務的核心功能及其相關需求。通過拆解產品功能,分析其每個組件的作用,目的是優化設計、減少浪費、提升效能。此方法有助於提高產品效率,降低成本,並促進創新,廣泛應用於產品開發、工藝設計與問題解決中。 | |||
| 第六週 | 小組討論與分享圍繞如何提升日常生活所需或物品效能進行,如咖啡機等通過分析每個功能的需求與實現方式。探討如何改善其缺失與分享創新見解。最終,提出解決方案,達到功能提升和資源優化。 | |||
| 第七週 | 技術矛盾是指在解決技術問題時,提升某一性能或特徵,會導致另一性能或特徵的下降。這種矛盾通常限制創新發展。TRIZ方法通過識別和分析技術矛盾,運用創新原則來解決問題,實現技術的突破和性能的全面提升,從而促進產品或系統的創新改進。 | |||
| 第八週 | 分析技術問題中的矛盾點,例如日常家電的能效提升某項功能可能會導致另一項性能下降。成員共同探討如何運用TRIZ原則解決這些矛盾,提出創新方案。通過集體討論,發掘突破性解決方案,促進技術創新,提高產品性能。 | |||
| 第九週 | 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 | |||
| 第十週 | 矛盾矩陣是TRIZ方法中的一種工具,用於識別和分析技術矛盾。它將不同的技術參數(如重量、速度、成本等)列為行列,幫助確定在提升某項性能時會引發哪些負面影響。通過矩陣,學員可以選擇相應的發明原則來解決矛盾,促進創新解決方案的生成。 | |||
| 第十一週 | 以日常生活提升物品強度為例,當手提袋強度增加時,重量或成本也會上升。討論通過矛盾矩陣,發現可運用“分割原則”(將強度需求分配至不同部件)來解決此矛盾。這樣不僅提高了產品強度,還降低了重量和成本,實現了創新設計的突破。 | |||
| 第十二週 | TRIZ的39項參數是用來描述產品或系統中各種技術特性的指標,如重量、速度、精度、成本、可靠性等。這些參數幫助分析技術矛盾,識別在改進某一參數時可能對其他參數造成的負面影響。了解這些參數有助於選擇合適的發明原則來解決矛盾,促進創新設計。 | |||
| 第十三週 | 討論如何分析和優化日常生活或物品特性展開。以露營桌子為例,希望在使用時提供更大的面積,收納時則減少面積。成員針對參數進行討論,識別改進一項參數可能引發的矛盾。通過使用矛盾矩陣,小組探索如何選擇合適的發明原則來解決性能提升與成本增加等問題,促進技術創新。 | |||
| 第十四週 | TRIZ的40項發明原則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用來突破技術矛盾。例如,“分割原則”將系統拆分成更小部分,“反向原則”反轉常規操作,“多功能原則”將一個部件設計為多功能。這些原則可幫助在改善某一性能時,避免其他性能的下降,促進技術創新和產品優化。 | |||
| 第十五週 | 小組討論集中於如何運用TRIZ原則解決日常生活的技術矛盾。局部品質例子:人體工學椅子,根據不同部位的需求調整支撐。 預先行動例子:智能家居系統,根據天氣自動調整室內溫度。成員分享各自的創新思路,並選擇合適的原則,最終提出解決方案。 | |||
| 第十六週 | 針對學員生活背景與日常生活所需或物品小組矛盾矩陣創新個案流程與內容討論: 1.問題識別與定義---首先,確定技術問題。 2.技術矛盾分析---根據矛盾矩陣,識別並定義矛盾的技術參數。 3.選擇發明原則---根據矛盾矩陣,選擇對應的發明原則。 | |||
| 第十七週 | 延續上週針對學員生活背景與日常生活所需或物品小組矛盾矩陣創新個案流程與內容討論:4.創新方案討論---小組成員分享對選擇的原則如何應用的看法,提出具體的創新方案。 5.實施與測試---討論創新方案的可行性,評估其在現實中的應用效果。 6.方案改進:根據測試結果,進一步調整方案,優化性能並減少矛盾影響。 幫助小組利用TRIZ工具找到小組創新個案解決方案,解決技術矛盾,推動產品的優化與升級。 | |||
| 第十八週 | 回顧、複習與分享本學期結業成果展練習 | |||